Search

每次有人問我有推薦什麼書時,都讓我蠻困擾的,一個是我會重複看的書其實很少,我有看到2遍以上的可能只有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每次有人問我有推薦什麼書時,都讓我蠻困擾的,一個是我會重複看的書其實很少,我有看到2遍以上的可能只有金融怪傑系列(還隔了快10年)和Joel Greenblatt的書。再來有些書可能只是剛好出現在我學習的早期,所以我給了它比較高的權重,而有些寫得更好的書可能出現在我學習的後期,所以並沒有帶給我太多想法。再加上:

1.就我個人經驗,學習從來不是線性過程,這中間非常混亂,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看法

以我個人而言,我大學期間算是嚴格遵守價投的想法,當時價投以外的東西我都嗤之以鼻,甚至大三衍生性金融商品課期末考我直接交白卷,只因為巴菲特對black-scholes model有很深的意見。(還好我期中考分數夠高 最後60分過關,但GPA就這樣炸了QQ)

而我第一次較大的轉變是在準備CFA的過程,我被迫要從偏學術的體系來理解投資市場,我發現這些人其實不像巴菲特說的這麼老學究,他們其實也有意識到理論的潛在問題,並提出很多不錯的解決方法,這過程讓我心態越來越開放。(當時考完CFA還想說再花一年把CAIA和FRM考完...還好沒這麼做)

接著就是做量化研究員,開始從更數理、更系統的方式看待數據、看待投資。

而也是這三種體系的交織下,我發展出目前個人的投資體系,而我相信我還會再繼續調整,這些所有的經驗和過程都對我有所影響,很難分清楚各自的貢獻。

2.人們的看法和理解會隨著敘事方式、背景知識不同,而有所不同

這也是我不喜歡重複看經典書的原因(誠實說..葛拉漢的證券分析我從來沒看完過),如果真的重要的東西,它應該會出現在所有的書籍中,與其自己去判斷重不重要,不如多看幾本,自然就對哪些是重要的知識有感覺了。

也因為人們會對不同敘事方式產生不同的理解,有的時候另一個作者用另一種方式解釋你熟知的概念,反而促成你把過往沒有連結再一起的事情連結起來,這個好處是重複看經典書籍很難達成的。

所以整體而言,我認為重點是抱持長久備戰的心態,慢慢的一本本看下去(給個數字,我大學畢業大概看了600本,工作後大概是200本,也就是1年大概80本的量),而我能給的只有一些很基本的建議:

1.剛開始專注低頻數據>高頻數據
剛起步時盡可能看書,尤其是教科書,選書基本上也是歐美優先,誠實說歐美書籍的整體水平仍然較高。新聞雜誌通常是真的投資時,比例才會開始拉高。

2.先科學再藝術
投資有科學的成分,也有藝術的部分,學習上應該是先專注科學,藝術的部分大多是帶著欣賞的態度去觀摩,隨著經驗的累積,再從適合你個性的方式中找出合適的風格。

3.養成習慣
由於這過程會非常的久,非常的漫長,甚至可能會持續一輩子,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養成習慣,要做好心理準備,這過程絕對不輕鬆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揀貝人,80後男孩,價值傾向的實證主義者。 曾任投信量化研究員、壽險產業研究員,現在在實業圈負責管理公司閒置資金幾十億台幣部位,主要投資美股,但仍會關注中港歐。
View all posts